国画的语言不是形象,不是色彩,是笔墨。国画是通过笔墨这种抽象的形式语言来传情达意的。所以,可以说,不了解笔墨,就不了解国画。
笔墨,通俗的说,就是用笔与用墨。
[广告]
《对联定制》
鲁叁田作品 / 17×104cm / 软片未裱
用笔,就是在宣纸上用毛笔表达画家自身的情感,这种情感若得以完满表达,即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见笔。具体判断标准可用前人的“人使笔而非笔使人”(即人控制笔而非笔控制人)。再通俗点就是看手中毛笔是否听画家使唤,听使唤,让毛笔咋着就咋着就是见笔;否则,手中毛笔不听使唤,让毛笔咋着毛笔偏不咋着就是不见笔。专业点说就是要“骨法用笔”,也就是一笔下去,不仅要见肉,还要见骨。所谓骨,就是内在的精神,也就是气韵。这与前面说的用毛笔来传情达意是一致的。笔中传达了画家的情感,就是有骨;否则,死笔一支,即不见骨,也就不见笔。
笔分为干笔与湿笔。
[广告]
《花香》
陈文赞作品 / 68×68cm / 软片未裱
干笔作画笔锋外露,情感易见,所以容易见笔;湿笔作画笔锋内敛,“锋华全为墨华所掩”,情感内蕴,所以不易见笔。
用墨,就是在宣纸上用墨汁表达画家自身的情感。其特点是墨色层层相透,“好比天上的月亮,没有半点渣滓”。如果能做到这一点,就是见墨,就是有墨;否则就是不见墨,就是无墨。
[广告]
《花开富贵》
朱秋凤作品 / 69×136cm / 软片未裱
如果一笔下去,线条死板板的,没有多少情感可言,那就是不见笔,就是无笔;反之,如果一笔下去,线条活脱脱的,感情充沛,那就是见笔,就是有笔。西画家所画的国画,大多无笔,原因就是不会用毛笔表达感情,是笔使人而不是人使笔,人成了笔的奴隶!
用毛笔表达感情是需要长期锻炼的,同样,欣赏用毛笔表达的感情,也是需要“观千剑而识器”的。如果你手中的笔是一支会说话的笔,是支活笔,那就是有笔;如果你笔下的墨是一片会说话的墨,是片活墨,那就是有墨。
如果你能体会到笔中所表达的情感,如果你能领会到墨中所传达的情意,那你就是知画者,便是杜甫后身:读画如读诗,亦以意逆志,知人论世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