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 报道 |
保真商城 | 名家合作 |
2012-07-07 “幻游札记”毛晓光个人作品展海报保持距离之四毛晓光直径100cm,布面油画2011年那些花儿毛晓光160cmx130cm,布面油画2009年采花图毛晓光160cmx130cm,布面油画2010年彼得的女人毛晓光160cmx130cm,布面油画2008年北京 展览时间:2012-07-07-2012-07-31 开幕时间:2012-07-0716:00 展览城市:北京-北京 展览机构:千年时间画廊 展览地址:北京朝阳区酒仙桥路2号798艺术区3818库内 策展人:张思永 参展人员:毛晓光 展览介绍 “幻游者”手札——毛晓光的经验叙事文/武洪滨在毛晓光的绘画作品中“幻游者”是一个颇为典型的意象,显然其创作与个体经验有着紧密的联系。个体经验作为一个文化概念的提出,在后现代语境中有着个体文化自觉与反宏大叙事的双重意味,也因此扮演了主流文化体系之外的他者形象,解构与增替着时代的话语结构。这其间的每一个个体都充当着一种“微话语”点击着社会生活体验中的每一根敏感神经。毛晓光的创作即是在此一层面的展开与呈现。在当下的绘画实践中,个体经验的表达呈现出一种集体无意识的潜流,尤其对生于70年代的画家来说,此种表现并不令人感到意外。这些艺术家们不以启蒙或传播知识为目的,也没有整一的集体主义理想与宏大的历史观,他们更愿意将自我的个人化生存状态作为艺术创作的“主题”。在作品中,艺术家经由生活片段、生存状态、生命经验等自我表达,唤醒主体意识而走向一种真实的情态自由。可以说,艺术对个体经验的表达源自于每一个身处当代的个体无法代替的“主体性”。“个体经验”作为一种创作现象甚至潮流,并未在艺术史上形成一种稳定的风格。因为,因人而异的经验也带给每位艺术家形态各异的表达方式与形式外观,但这些作品却拥有一个共同的核心——一种内化于作品中的自我心理叙事与真实的情感体验,即艺术家此时此刻的“在场”。之于这一绘画体系中的毛晓光,我却更为关注的是画家自身经验的逻辑叙事以及在此一叙事过程中富有意味的修辞转换。诚如其所说,“画就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地生长,像是一棵无形的树,就看你用什么来灌溉。”从毛晓光的的绘画当中我们可以总结出三个突出的特点:其一,介于抽象和具象间的图式与色彩表现,以及强调精神质感的人物造型;其二,画面情境大多来自实际与虚拟交织的想象,呈现出一种两维时空交错的丰富视觉观照;其三,不拘泥于画笔的技法组合:喷溅与刮涂相结合的粗犷敷色,大笔刷掣与偶然效果相结合的描绘。可以说,在毛晓光近些年的创作中,基于对艺术语言的实验与探索、强调一种实验性的绘画态度、寻求多种技法与不同处理方式在画面中共存的可能性是贯穿其中的一条主线。从绘画观念层面上讲,毛晓光的油画创作是用一种视觉表达手段阐释自己之于对象世界关系的体验。此种体验亦在艺术实践中悄然实现着一种双向的升华:从感性直陈到理性思辨,从生活感受到生存体验。在毛晓光较早时期的作品中,我们还可以清晰地感受到新生代绘画的自我意识与即时经验的抒怀与表达。由此,把实际的经历与体验变成了想象中的虚幻事物,成为毛晓光创作的方法论,如《化鸟》、《采花》、《蓝色多瑙河》、《对花的慰藉》、《狭路相逢》等,便是利用那些源自记忆与现实生活叠加的景物来创造出幻想中多变的虚构景象。其中《化鸟》尤其出众,在通过对比强烈的饱和色彩塑造的梦幻时空中,人与鸟的超现实际遇,将懵懂真切的青春纪事铺陈为一种在荒诞中观照真实的幻象,而艺术家此时则是自己经验世界中的幻游者。在此,一切世俗固有的现实认知完全被艺术家自己的价值判断所取代。“把握当下就显得格外重要,这也是我创作的出发点。从当下的生活出发,通过画面去表达打动你的东西,摆脱脑中一些固有的约束,顺应自己的内心感受”,毛晓光如是说。我们看到此一时期艺术家的画面中充满着亮丽的色彩,母题的选择大多是自然界“优美”之物:花朵、植被、河流、少年等,隐喻与象征的修辞手法贯穿于画面之中。如果说此一时期的绘画属于“散文”阶段的话,很快理性的绘画便取代了偏重情绪的经验表达。此前的由物及我的“比兴”手法逐渐转换为由我及物的“移情”表达,此时毛晓光的注意力逐渐从对生活的感受转移至对生就像其作品中频频出现于水中的幻游者一般,画家不停地游弋于此岸与彼岸之间,也正是这自由的艺术姿态使他书写出一系列逻辑关联却又形态各异的“艺术手札”。“随着个体生命的成长,生存体验逐渐丰富,人对事物的认识在不断发生变化,而人的变化势必带动绘画创作的变化。”诚如其所述,毛晓光并未停下自己探索的脚步,如近期创作的《保持距离》系列圆形绘画作品,探讨语言的纯粹性与观念的表达之间共生的可能性问题;《微微的喜悦》系列作品则将创作视角定位于人在现实世界中的“虚拟感”,将关注点从描绘客观环境转换为完全由艺术家制造的虚拟环境,并以此来探讨当下社会中的人、物、景之间的存在与关联,值得期待!存的体验,个体的经验开始上升为值观念形态的思考。画面中轻松鲜亮的氛围逐渐让位于带有史诗性质的“崇高”感,原先情境优美的场景转换为生疏冷峻、造型突兀的画面,使他的作品显露出一种接近险绝的样貌;人在画面中的比例与位置被还原为与物质世界中基本组成元素的等同之位,正如他所说的“就像某一颗石头的存在”。我们可以看到《伤城》、《誓言系列》、《蓝夜》等作品中置于汪洋中之一粟的人物,不再作为主观之思的拥有者和施与者来干扰世界。在这里,“降尊之人”成为毛晓光思考世界的哲学入口,这一理路既是他对现实生存的真切体验,也体现了他对传统的自然主义哲学的当代思考。就像其作品中频频出现于水中的幻游者一般,画家不停地游弋于此岸与彼岸之间,也正是这自由的艺术姿态使他书写出一系列逻辑关联却又形态各异的“艺术手札”。“随着个体生命的成长,生存体验逐渐丰富,人对事物的认识在不断发生变化,而人的变化势必带动绘画创作的变化。”诚如其所述,毛晓光并未停下自己探索的脚步,如近期创作的《保持距离》系列圆形绘画作品,探讨语言的纯粹性与观念的表达之间共生的可能性问题;《微微的喜悦》系列作品则将创作视角定位于人在现实世界中的“虚拟感”,将关注点从描绘客观环境转换为完全由艺术家制造的虚拟环境,并以此来探讨当下社会中的人、物、景之间的存在与关联,值得期待!如何通过新的绘画语言与修辞手法来传达其更新的生存体验,也许会成为这名颇具才气的青年画家给我们带来的更大的惊喜。2012年4月于中央美院 |
推荐相关阅读 |
书画艺术报道 |
签约合作公告 | 我要签约合作 >> |
报道各地 |
特色专栏 | 总 2 期 >> |
名家电子专刊 | 进入 >> |
专题中心 | 进入 >> |
今日累计满额200元 随机赠送小品国画一幅 |
字画之家官网 | ||||||||||||||||||||||
|
||||||||||||||||||||||
返回 ↑ 顶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