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传统绘画的长卷中,“种瓜得瓜”这一朴素农谚早已超越农耕范畴,成为笔墨世界里寓意深长的文化符号。它不仅是自然规律的直观呈现,更是中国人宇宙观、人生观的生动写照,承载着“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朴素哲理与“春华秋实”的生命循环。
早在南北朝时期,敦煌壁画中的瓜果图案已初具形态。至宋代,花鸟画独立成科,画家对瓜果的描绘更趋精微。宋人册页中,那些圆润饱满的瓜实,蜿蜒舒展的藤蔓,无不是画家长期观察、静心写生的成果——这本身就是一种艺术上的“种瓜得瓜”。画家深知,没有对自然万物的虔诚凝视,便无法在尺素间收获生命的丰盈。
[广告]
《种瓜得瓜》
鲁叁田作品 / 50×50cm / 软片未裱
“种瓜得瓜”在文人笔下获得了更丰富的意涵。明代徐渭的《墨瓜图》以狂放泼墨写瓜叶,以焦墨枯笔勾藤蔓,那颗孤悬的墨瓜,既是怀才不遇的自况,更是对“种因得果”的无声诠释。在徐渭看来,艺术的成就如同种瓜,需要笔墨的深耕,更需要心性的浇灌。清初八大山人笔下的瓜,造型奇崛,白眼向天,他将家国之痛、身世之悲“种”入画中,收获的是一颗颗充满象征意味的“苦瓜”——那是遗民气节的物化,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结出的独特果实。
齐白石则将“种瓜得瓜”还原为民间智慧的欢快表达。他常画竹篱瓜架,藤蔓缠绕,金黄的瓜实在墨叶间若隐若现,充满田园诗意。老人题画诗云:“瓜藤四面压藤难,结瓜时见豆蔓缠。自有剪藤手段在,莫将富贵等闲看。”在这里,种瓜需要耐心,更需要智慧,收获的不只是瓜实,更是生活的哲理。
[广告]
《瓜果香》
孙吉祥作品 / 50×50cm / 软片未裱
纵观中国画史,“种瓜得瓜”既是艺术创作的隐喻——画家在宣纸上播种笔墨,收获意境;更是道德修为的象征——人在心田播种善因,收获福果。这种将自然规律、艺术创作与人生哲理融为一体的表达,正是中国画最深层的文化基因。当我们驻足这些画作前,看到的不仅是瓜的形态之美,更是中国人对宇宙秩序的理解与尊重,对因果循环的笃信与敬畏。
在这片由笔墨耕耘的心田中,每一次真诚的播种都指向收获,每一份专注的浇灌都不会落空——这或许就是“种瓜得瓜”留给后世最珍贵的启示。